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今年以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學技術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新時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致力于打造巴州“科技工作者之家”,高質量推進人才鏈、教育鏈、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通過打好“服務牌”、用好“產業牌”、打好“援疆牌”等方式柔性引進院士、專家,構建科技工作者高效互動、交流合作平臺,引智全國高端人才,賦能巴州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打好“服務牌” 不拘一格招引各方人才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興國之本、富民之基、發展之源。今年以來,巴州科協堅持不拘一格招引各方人才,采用靈活的用人機制,大力開展柔性引才,積極搭建平臺,邀請院士、專家來巴州為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通過真誠服務讓人才愿意來、留得住、發展好。
9月11日,中國海洋學會和巴州科協在巴州第二中學聯合舉辦“海洋強國夢起航,科技理想作帆揚”——新疆巴州海洋科學普及大講堂活動,并向巴州第二中學捐贈了海洋科普模型、圖書和標本等。中國工程院院士邱志明等6位院士、專家在學術報告及千人科普宣講講座中作主旨報告,積極為當地青少年科普海洋知識,充分激發青少年的科學熱情。
9月7日—8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遙感信息工程學院教授張祖勛,考察庫爾勒市、博湖縣遙感測繪在農業生產、水資源等方面的運用情況并提出具體指導建議。
8月20日—21日,中國工程院張建云、郭仁忠、鄧銘江、吳志強、唐洪武等院士、專家組成的調研組在巴州實地考察,為總結全國特別是干旱區水安全保障和國土空間高質量保護利用中的戰略性、前瞻性問題和典型治理對策、經驗,凝練有關咨詢建議奠定了基礎。
8月14日—17日,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2024年度學術年會暨“鹽堿地節水改良與利用”學術研討會在庫爾勒市舉行,中國工程院院士康紹忠、周衛、徐明崗及疆內外500余名專家圍繞鹽堿土改良與綜合利用、苦咸水資源化利用、植物適種抗鹽、鹽堿地改良的技術與產品等進行研討和展示,100多場學術報告聚焦鹽堿地節水改良與利用,為解決新疆水資源短缺與鹽堿地治理之間的矛盾提供了新思路。
8月15日—16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河南農業大學校長周衛考察了巴州種業創新園科研育種基地、庫爾勒市包頭湖農場的有機肥替代氮肥潛力試驗、養分專家系統推薦施肥驗證試驗及無膜免耕棉花試驗示范點、尉犁縣棉花高產示范和復播棉花生長情況,現場交流指導了棉花的水肥管理。
一條條建議皆是院士專家智慧的結晶,這份“智慧”源于實地調研。從全國各地到新疆巴州,很多院士專家不顧旅途奔波、舟車勞頓,非常樂意到巴州來看看。這份“樂意”離不開巴州科協的用心用情服務。
真誠方能換得真心。今年以來,巴州科協聚焦自治區“九大產業集群”和巴州“七大戰場”,聚焦產業發展和需求,搭建“柔性引智”平臺,用真誠服務吸引近千名院士專家前來,為巴州產業發展痛點難點建言獻策。
不僅如此,為服務好巴州科技工作者,成立巴州科技工作者協會,吸納個人會員272名、團體會員17個。進一步拓展巴州“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外延,深化“建家交友”工作,持續為全方位服務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平臺,做好思想引領,促進巴州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
用好“產業牌” 實現科技創新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今年以來,巴州科協以需求和問題為導向,有針對性地通過講座、論壇等方式舉辦各種活動,實現科技產業供需精準對接,增強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
9月24日—25日,由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辦,巴州科協與中國紡織工程學會承辦的“全國學會產學融合能力提升交流與服務活動”項目落地新疆巴州,19家全國學會與巴州各縣市人民政府“雙招雙引”開展座談交流,與巴州部分企業面對面談需求商科技服務,共同探討構建學會同巴州產業合作長效機制,服務巴州產業高質量發展。
9月20日,首屆新疆加工辣椒種業發展論壇在和靜縣召開,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鄒學校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解決辣椒育種、技術服務、種植端全程機械化和產業化等問題的有效途徑,為將焉耆盆地打造成全疆最大的辣椒產業集聚區和貿易集散地建言獻策。
尉犁縣是全國最大的羅布麻原生地,現有羅布麻資源約160萬畝,其中呈密集分布區約17萬畝,主要位于塔里木河、孔雀河沿岸。現已掛牌成立國家羅布麻研究中心、羅布麻科技小院,系統研究羅布麻育種、剝麻、脫膠、混紡等技術難題,廣泛收集國內外羅布麻種質資源,形成豐富多樣的羅布麻種質資源圃、羅布麻品種展示區功能區。目前已收集國內外102個羅布麻品系,成功試種98個品系。同時,通過種植羅布麻為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采取“種子直播、育苗移栽、根段繁殖”等擴繁措施,完成羅布麻人工種植2萬畝;實施羅布麻保護修復14萬畝,打造“托布協羅布麻防沙治沙示范區”2000畝。
7月29日—30日,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副主席、院士黃正明一行6名院士和33名專家在庫爾勒市、尉犁縣實地考察。院士專家深入企業、工業園區、羅布麻種植基地調研,圍繞羅布麻藥用價值、產品深加工、藥品研發、品牌包裝、養生康養等方面提出具體意見建議。
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要實現融合發展,必須堅持創新引領發展,而創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對此,巴州科協創新人才引用方式,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柔性引進院士專家,通過特色產業吸引院士專家團隊和巴州進行深入合作。
9月12日,巴州科協與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簽署長期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醫藥教育與人才培養、醫藥科研與創新、醫藥產業發展、健康醫療與公共衛生服務、科普工作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事業因人才而興,人才因事業而聚。如何通過激活人才引擎為創新發展賦能,將巴州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巴州科協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探求最優解。
為推動棉紡織業高質量發展,5月,巴州與中國棉花協會、國家棉花產業聯盟、北京化工大學、新疆國欣種業有限公司等成立棉花“雙碳”工作組,充分挖掘棉花及相關領域減碳增匯潛力,促進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巴州在發展畜牧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4月,巴州科協召開肉羊產業技術服務工作會,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6名專家到會為巴州畜牧產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并與巴州科協簽訂了《巴州肉羊產業技術服務項目協議》,雙方在引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上達成合作共識。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肉羊遺傳育種創新團隊6人,圍繞巴州肉羊產業現狀、肉羊多羔基因檢測、羅布羊提純復壯及核心群選育等方面進行研究,促進巴州肉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除了“請進來”,巴州科協還積極培育當地人才。5月,與中國棉花協會在輪臺縣共同舉辦“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科技交流會暨培訓活動,現場為棉農授課,使60余名參加培訓的鄉村農技人員、棉花企業人員、棉花種植大戶開闊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對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層次的認識。
打好“援疆牌” 集智攻關提升產業發展質效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今年以來,巴州科協緊緊抓牢“援疆牌”,充分發揮援疆人才資源優勢,搭建平臺,集智攻關,共同推動巴州產業發展提質增效。
伴隨著援疆的步伐,依托新疆國欣種業有限公司馬峙英院士協同創新中心,4月,“河北農業大學棉花育種小組團援疆團隊”項目獲批。團隊和新疆國欣種業有限公司共同申報了河北省科技援疆項目“優質、高產早中熟陸地棉新品種栽培技術示范推廣”,共同開展新品種栽培技術研發與示范推廣。與巴州農科院等15家科研單位、大學、種子企業合作,共同承擔了國家農業生物育種重大項目,馬峙英院士為項目技術首席。馬峙英團隊在巴州種業創新園種植各類試驗材料3000余份,包括種質資源1300多份、遺傳群體高代材料800多份、育種中間材料和新品系900多份,篩選出高衣分、大鈴、優質、適合密植、適應新疆氣候條件等不同類型優異種質資源50余份,選育出高產廣適、高產優質等優異新材料、新品系80多份,為培育適合新疆當地生產和生態條件的棉花新品種奠定了材料基礎。示范繁殖棉油糧飼兼用的多功能品種冀農大棉25號,為棉花綜合利用提供優良新品種種子。
隨著援疆合作不斷深入,巴州科協充分利用援疆資源,推動更多援疆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
8月20日,河北援疆院士專家工作委員會成立暨科技援疆、種業振興和農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在庫爾勒市召開,成立了河北援疆院士專家工作委員會,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劉旭為首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中國工程院院士鄧銘江、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峙英及來自河北、新疆農業領域的20余位院士專家共同為推進巴州種業科技創新、農業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如此高規格的科創平臺是巴州科協充分利用援疆機制,探索柔性引才的又一生動實踐。
不僅如此,巴州科協還充分發揮“科技援疆”機制作用,深化冀新兩地科協聯合協作,鞏固援疆成果。今年8月,河北省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華世勃帶領相關科協、高校、科研、企業等單位骨干人員16人到巴州開展調研考察,共同助力巴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調研期間,召開河北專家企業家座談會,河北省9名專家、企業家進行交流發言。秦皇島市科協、衡水市科協分別與博湖縣人民政府、尉犁縣人民政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
“人材者,求之則愈出,置之則愈匱。”巴州科協將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戰略部署,深入實施人才強州戰略,始終牢記服務好科技工作者的職責使命,秉承求賢若渴的真誠態度,持續建好巴州“科技工作者之家”,積極打造人才各展其能的廣闊舞臺,完善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營造人才安居樂業的最優生態,讓廣大英才在巴州“科技工作者之家”放飛夢想、實現價值!
來源:新疆日報專刊“集群發力 向新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