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全國風能資源儲量37%的新疆,他用40年的馭風而行,將“大風口”變為“綠電倉”。王維慶,這位新疆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拓荒者,帶領團隊在天山南北豎起6000余臺智能風機,每年為國家輸送清潔電能超392億度。
逆風啟航
王維慶出生于1959年5月,新疆喀什人。1979年,王維慶考進新疆工學院(現新疆大學)。四年后,因其學業優異,直接留校任教;1987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畢業后,謝絕滬寧杭地區多家大型電力企業的邀請,毅然回到自己的母校。
王維慶與風電事業的結緣,始于一次偶然的機會。當他親眼見到那些從國外遠購而來、價格昂貴的風力發電機時,內心涌起強烈的民族豪情。他深知,只有實現核心技術“中國造”,才能降低運營成本,大范圍推進風力發電產業。于是,他成為我國最早從事大型風電機組研發的學者之一,從此開啟了漫長而艱辛的科研歷程。
在達坂城風電場,王維慶和他的團隊經歷了無數次的攀爬和測試。50米高的塔身,相當于20層樓高,在風力的作用下搖擺幅度有時會達到近一米。面對這樣的挑戰,王維慶幾乎每天都在爬各種各樣的風電機組,上上下下、反反復復地記錄各個點的數據。他深知,只有掌握第一手資料,才能為研發工作提供堅實的基礎。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失敗,王維慶團隊終于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他們首次揭示了失速型大型風電機組控制機理,并研制成功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失速型風力發電機組電控系統,填補了國內空白并實現產業化。這一成果不僅降低了風力發電的成本,還提高了風電設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為我國風電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乘風而上
王維慶的科研成就不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他還積極推動風電技術的產業化應用。他與新疆金風科技密切合作,共同研發了一系列大型風電機組電能轉換理論體系和工程應用技術。這些技術成果形成的1.5-5.0MW系列風電機組產品,成為“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風電裝備制造業的主導產品,在全國700多座風電場應用推廣。
在王維慶的帶領下,我國風電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風力發電成為我國第三大電源,為國家的能源結構調整和環境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王維慶也因此多次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科技進步獎,并于2019年獲得何梁何利獎區域創新獎;2022年獲評新疆最美科技工作者,還入選中國工程院2021年、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
除了科研工作,王維慶還非常重視人才培養。他治學嚴謹、勇于創新、品行端正、富有團隊精神,深受學生和同事的尊敬和愛戴。他培養的學生中大多已經成為我國風電事業和其他領域的中堅力量。
他鼓勵學生要有創新精神,敢于挑戰權威,勇于探索未知領域。在新疆大學那間掛滿風電圖紙的辦公室里,王維慶常對學生說:“科研既要頂天——突破關鍵技術,更要立地——服務邊疆發展。”
如今,王維慶仍堅持帶研究生駐守風場。他對學生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們要心懷祖國,為國家的科技進步和民族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從達坂城的風機轟鳴到準東的 “綠電西送”,王維慶用半生光陰扎根西北能源一線,以工程師的嚴謹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科研者的執著破解一個個技術難題。他見證著新能源從 “補充” 到 “主力” 的蛻變,也踐行著 “把能源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的深刻內涵。 這不僅是對國家能源安全的堅守,更是對綠色發展的擔當;不僅是一代人的奮斗坐標,更是留給后來者的精神路標。當清潔能源點亮萬家燈火,當自主技術撐起能源脊梁,這份跨越半生的堅守,早已在廣袤大地上寫下最生動的注腳。